实验动物术后存活率为100%
科研人员利用取自恒河猴自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制备成3D生物打印墨汁,应用自主研发的3D生物血管打印机构建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血管,并将其置换恒河猴体内一段长两厘米的腹主动脉。经过连续监测和长达数月观察,3D生物打印的血管不仅与恒河猴自身腹主动脉完全融为一体,而且血管的结构、功能与恒河猴自身主动脉也完全一致。
记者在华西医院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看到,术后五天,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有序地分化为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等血管组织;术后七天,3D生物打印血管与恒河猴自身腹主动脉开始融合;术后一个月,3D生物打印血管已经与恒河猴自身腹主动脉完全融为一体。
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已对30只恒河猴进行3D生物打印血管体内植入实验,实验动物术后存活率为100%。植入血管功能的观察从植入后1天开始到最长过百天,各项生理指标均未发现异常。
专家表示,这个成果的主要价值,不在于打出一根血管,而在于它通过打出一根血管,为供应血管细胞和各种活性物质提供了一种手段。这种手段将来打血管有用,打实质的肝脏有用,打肾脏也有用,打其他的东西都有用,这就是它的价值。
外观极像普通人工血管 生物墨汁是关键
央视记者在动物实验手术室看到,3D生物打印的血管外观上和普通人工血管很像,但实际上内部由“生物砖”组成的生物墨汁,才是最为核心的关键部分。所谓“生物砖”,其实就是一种精准的具有仿生功能的干细胞培养体系。不到2个小时,这段3D生物打印的血管就被植入到了恒河猴体内。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会对早已进行过血管植入手术的恒河猴进行各种数据指标的长期监测。
科研人员介绍,这样的超声波检测基本上每两周就要做一次,监测植入的3D生物血管中是否会出现血栓,以及新植入血管和动物本身血管的相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体内生长,科研人员会再次从动物体内取出植入的血管,深入研究3D生物打印血管在动物体内的生长变化情况。
3D生物打印血管将申报临床
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远远高于癌症和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其中,需要血管支架和人工血管置换的市场需求规模巨大。
专家介绍,3D生物打印血管动物在体实验成功之后,研究团队下一步将向有关监管机构申请临床试验。这一成果不仅有望为全球近十八亿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新的希望,也将对干细胞技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3d打印机报道)